趨勢3:公司更看重「技能」多過冠冕堂皇的背景 若你在應徵工作時,經常擔心要與來自知名公司的人才競爭,千萬別退縮或認定自己不如他人。
他把分佈在今天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比作水邊的伊甸園。他寫道,城市每天處理大量人類排泄物的能力,反映了集體公民努力的嚴肅性。
展覽的亮點之一是一批長沙陶瓷碗,這些碗沿著展示區起伏,模仿波浪湍流,象徵著文物的起源。此外,城市還必須為多元文化和信仰的安全融合提供獨特的環境。這些城市沒有寺廟或宮殿,只有穀倉、集會大廳以及污水和供水系統,這些可能是社區生活的中心。威爾遜對這些城市的特點——包括猖獗的犯罪、淫亂和不道德——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探討了阿宅們如何試圖淨化、組織或私有化這些城市。他的敘述穿梭於不同的城市和世紀之間,把原始資料、軼事和藝術巧妙地交織在一起。
他強調,城市具有彈性和適應性,能夠抵禦各種災難,許多城市創新正是對災難的回應。羅馬的沐浴文化不僅讓野蠻變得乾淨,也讓它們變得羅馬化和都市化。回收學園噗噗車綜合機動性高,影音設備支援現場資源回收的宣導教學,更結合二手物銀行、家電診所。
作伙來嘉義蒜頭糖廠逛田園市集 假日哪裡溜小孩?來嘉義蒜頭糖廠逛田園市集就對了。嘉義縣政府環保局環保設施管理科楊啟明科長:早期我們台灣也有很多市集,譬如北港的牛墟,這是我們傳統的市集,其實我們要在這裡創造一種不同的市集,這個市集是以環保做主要議題的市集。臺中市政府環保局開著回收學園噗噗車,以行動式服務,把愛物惜物的概念帶到各個學校、社區以及偏鄉。請各位臺中市的市民們盡快上車。
臺中市民只要上網申請,噗噗車就可以開到你家囉。」多功能的噗噗車,不只配有影音設備,採取隨到隨教方式,展開車廂就可以進行資源回收的宣導教學,更整合了臺中市政府環保局首創的二手物銀行以及家電診所
可以看出,年輕族群一直都是重要戰場,而統戰主打的思想講白了就是「你可以不喜歡中國,但美國和日本也不是什麼好東西」。Photo Credit: 卓越新聞電子報|陳洧農攝 沈伯洋指出,對於共機不斷擾台,國人與國際間的反應呈現極大的溫差。除了「在網路上作戰」之外都很直觀,到底「在網路上作戰」是什麼意思? 簡單的說就是「抵抗戰爭敘事」。」 輿論戰不只是假消息 沈伯洋解釋,輿論跟輿論戰不太相同,輿論戰是「國跟國」之間的事。
「有沒有烏克蘭人想要投降?一定有嘛。他說,很多人會把國內政黨帶輿論,跟中國在台灣帶輿論當作一樣的事情,但兩者完全無法等而視之。烏克蘭面臨的情況與台灣非常相似,當時俄羅斯拍了一些烏克蘭人想要投降的影片,意圖帶動輿論。將兩件事混為一談,宣稱「政黨都會帶風向」,將嚴重錯估中國操作輿論的傷害。
首先,兩者在預算上就無法相提並論。那麼,被統戰影響的人會起什麼作用呢? 他們可能成為中國散播假訊息,進行輿論戰的網絡,進而在中國攻打時,形成主降的民意。
台灣有多少要投降的人?沈伯洋表示,數年來的民調顯示,想要投降的人口比例約佔20%。「惡意」在何處? 沈伯洋表示,以中國來說,駭客攻擊、宗教交流、建立經濟依賴、訂定法律框架等,都是正在進行中的作戰方式。
」 他說:「跟你立場相同的人是不用統戰的,立場跟你完全不同的人你也不需要去統戰他。黑熊學院是他和台灣安保協會副秘書長何澄輝共同創辦的全民防衛教育機構。換言之,中國在台灣帶風向,是戰爭的一部分。那麼烏克蘭怎麼做?「寫不願意投降的人的故事,把它壓過去。沈伯洋是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副教授,也是台灣軍警戰術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麻煩之處在於,我們也不能用戒嚴的方式應對灰色地帶,因為這將導致在戰時造成的人權侵害不斷往平時延伸。
不願投降的則大約有50%。」 統戰的作用 在中國對台的作戰方式中,《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已經明確指出,要加強法律戰、心理戰、輿論戰。
如果中國能夠影響剩下30%「沒意見」的人往「投降」的方向走,當戰與降的民意成為五五波,就是中國攻擊最佳的時間點。文:陳洧農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舉辦「媒度Salon」系列講座,本場主題為「媒體x國防:新聞自由vs全民國防,認知作戰下該有什麼媒體素養?」,邀請黑熊學院院長沈伯洋主講。
現在則講「一代一線」:青年一代與基層一線。」他說:「即使中國對我們的目的是昭然若揭。
」烏克蘭開了一個共同部落格,讓人民可以上去寫自己願意繼續奮戰的理由,並且用AI將文章自動轉譯成26國語言,便於各國記者報導,導致俄羅斯的輿論戰術失敗。沈伯洋指出,中國的統戰策略,是要影響那些「在中間的,沒有特定立場的人。舉例來說,如果在街頭滿是奇裝異服的萬聖節,有人身著解放軍制服在台灣製造動亂,該不該視為戰爭狀態?如果算,軍人就要出動,如果不算,就只能讓警察出動。「這是一個敘事的戰爭、故事的戰爭。
Photo Credit: 卓越新聞電子報|陳洧農攝 沈伯洋表示,根據中研院的研究,對美國不信任的青年人口比例越來越高。」 Photo Credit: 卓越新聞電子報|陳洧農攝 沈伯洋表示,中國對台灣的認知作戰,和俄羅斯如出一轍。
」換句話說,政治冷漠的族群是中國的主要目標。一場敘事的戰爭 面對中國全方位的攻勢,台灣該如何防衛?一般人民能夠做什麼? 沈伯洋以烏俄戰爭為例,烏克蘭在開戰的頭一週,就在網站公布了7件公民可以協助的事項,包括:捐款給國軍、參加志工、加入國土防衛軍、在網路上作戰、協助闢謠、回報武器資訊,以及工作繳稅。
許多地方政府與中國簽訂的農業契作條約,就是法律戰的一環,除了造成經濟上的依賴之外,還可以進一步形成國內統戰的網絡。以往統戰注重「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低收入、中南部及青年。
唯有了解可能發生的灰色地帶樣貌,我們才有辦法適切地應對。可是,國與國之間原本就會進行經濟與文化交流,也都會將經濟依賴當作外交籌碼,而這是否該視為作戰狀態的分支,取決於惡意(bad intention)的有無。如果民眾對於中國的意圖缺乏了解,就很難解釋惡意在何處。戰爭與和平的灰色地帶 一般來說,人們會把「戰爭爆發前」當作平時,「戰爭爆發後」則視為戰時。
談到輿論戰或認知作戰,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假消息,然而沈伯洋表示,中國對台灣進行的輿論戰,80%都跟「真假」無關,反而是前述的「敘事攻擊」居多,也就是編造一種視角。但是沈伯洋指出,用這種一刀切的觀點來面對現代戰爭相當危險,因為和平跟戰爭之間有很多灰色地帶,而且非常難以應對。
再者,在台灣不管哪個政黨帶風向,都要受到人民的監督,可是台灣人民完全無法監督中國。舉例來說,中國透過許多里長散播「與中國簽訂和平協議,100萬台幣變100萬人民幣」,此訊息之真假本就取決於中國,若政府出面闢謠,反而正中下懷。
這是現代所有面臨戰爭的國家都會遭遇的問題:證明惡意的存在。「最後你出來闢謠說沒有,台灣政府真的有做什麼的時候,沒有人理你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